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员园地备份 > 正文

用旅游文化土壤涵养“非遗”根系

发布时间: 2014-06-30 07:37:00   作者:程少华   来源: 84   浏览次数:

 

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  余怀民

  

    张家界自然风光无与伦比,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民族风情多姿多彩,融合了众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文化,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。近年来,湖南省张家界市借助旅游地区优势,健全保护体系,创新传承模式,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、融合发展的格局,找到了一条具有张家界特色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新路子。

 

  挖掘文化资源 健全保护体系

 

  挖掘文化资源是做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前提。近年来,张家界市立足民族资源优势,充分挖掘文化资源,夯实保护根基,创新保障机制,健全传承队伍,完善传承体系。

  摸清底子,夯实保护基础。组织开展3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,对1000多名民间艺人进行登记,挖掘整理50个重点保护项目、确定732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评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433人,研究出版《鬼谷子身世研究》、《张家界阳戏研究》、《桑植文化钩沉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,申报桑植民歌、张家界阳戏、桑植白族仗鼓舞3项国家级保护项目。

  健全队伍,创新保障机制。市、区县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,建立保护中心和专家库,区县还设立保护办公室,中国民歌之乡桑植县成立保护中心,组建桑植民歌艺术团。制定《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》,确定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,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。2005年以来,已投入1400多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,修建桑植民歌广场,投资1.6亿修建魅力湘西文化广场,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36个乡村青少年宫。落实传承人补助政策,充分发挥各级传承人的作用,广泛组织开展传唱活动,在全市社区街头巷尾、旅游景区景点、校园课堂内外、农村田间地头掀起传、唱、学民歌民舞的热潮。

  分类申报,健全保护体系。按照文化资源进行分类,建成了国家、省、市、县(区)梯度较为合理、结构相对完善的四级保护名录体系,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评为地方特色文化标志。永定区罗水乡“茅古斯艺术之乡”、王家坪镇为“诗社艺术之乡”、罗水乡为“茅古斯艺术之乡”,慈利县龙潭河镇“板板龙灯艺术之乡”,桑植县瑞塔铺镇为“花灯艺术之乡”,桑植民歌入选“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”,桑植县被评为“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”,张家界元宵灯会为全国五大知名节会之一,桑植民歌、茅古斯、土家打溜子、土家摆手舞、土家哭嫁歌、土家咚咚喹、土家六月六等代表性文化遗产深受全市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喜爱,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
 

  巧借文化名人 打造传承品牌

 

  为使张家界特色的民歌民舞深入人心、走向世界,我们巧借文化名人,打造知名品牌。

 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将《马桑树儿搭灯台》作为维也纳金色大厅个人演唱会的压轴节目;著名歌唱家何纪光于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等地演唱过《板栗开花一条线》、《四季花儿开》、《门口挂盏灯》等;瞿希贤、白诚仁、谭盾、鲁颂、彭梦麟等著名艺术家前来采风,他们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,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,为桑植民歌插上走向世界的翅膀。

  梅帅元、谭盾等艺术大师来张创作兴业,在创作中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、张家界阳戏、鬼谷神功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元素,结合民族文化的传承、音乐的创作和高科技的运用,打造世界第一台山水实景音乐剧《天门狐仙·新刘海砍樵》,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青睐,荣获全国旅游演艺节目金奖。以展演本地民族特色的歌舞剧《张家界·魅力湘西》演艺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基地。其中,《追爱》节目登上2012年央视春晚,美轮美奂的张家界民族元素获得全球亿万观众好评。这些艺术家演唱和创作,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营造了文化遗产保护、传承和创新利用的深厚氛围,为桑植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。

 

  融合旅游演艺 拓展传承平台

 

  为了更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,我们不断创新传承模式,广泛拓展传承平台,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。

  开展重大活动,拓展传承渠道。鼓励和引导桑植民歌、张家界阳戏、元宵灯会、土家六月六等文化遗产,进入各类节会活动,形成旅游节会性保护形态。通过“中国文化遗产日”、国际森林保护节、国际乡村音乐周、桑植民歌节等节会及传统节日、各类群众活动,各类非遗项目得到广泛宣传和开发利用,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。2010年,张家界市代表湖南省参加世博会“湖南周”演出,具有张家界民族艺术元素的《大美真情张家界》、《棒棒锤在岩板上》等节目产生良好效应。同时,加强旅游宣传促销,多次到欧美、韩国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,尤其是2012年桑植民歌赴台参加两岸民间乐舞演出,扩大了张家界市非遗项目在海峡两岸的影响。

  通过校园传唱,开展普及活动。2013年,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“班班有歌声、人人唱好歌”和舞蹈比赛活动,编发音乐教材《绿色的歌谣:张家界市中小学校推荐歌曲108首》,把文化遗产桑植民歌和民族舞蹈列为学生必唱必学的内容,形成校园普及性保护形态。目前,全市各中小学校利用上课和校园广播开展“好歌”传唱活动,各个学校既书声琅琅,又弦歌悠扬,成为张家界又一道独特旅游文化风景线。

  利用文化展演,增强保护自觉。结合全省开展的“欢乐潇湘”文艺汇演活动,张家界市组织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“欢乐潇湘·美丽张家界”系列文艺汇演活动,形成汇演比赛性保护形态。全市各乡镇、街道、社区和学校利用文化广场、青少年宫开展演练、比赛和传承活动,在全市掀起了学习民歌民舞、传承文化遗产的热潮,形成传承文化遗产的合力,增强遗产传承保护的文化自觉。

  借助演艺舞台,服务经济社会。鼓励和扶持传统技艺、传统表演、传统民俗等,进入旅游演艺市场,形成生产演出性保护形态。文化演艺企业突破传统模式,借助非遗做大做强文化产业,打造的《天门狐仙·新刘海砍樵》、《张家界·魅力湘西》、《烟雨张家界》等演艺节目,对桑植民歌、张家界阳戏、鬼谷神功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反哺作用,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,还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。2013年,《魅力湘西》实现演出门票营业收入7033.4万元;《天门狐仙》实现演出门票营业收入4150万元。

  (作者为第41期地方党委宣传部部长培训班学员)

我来说两句
评论内容:
验  证  码:
 
(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评论列表
已有 0 条评论(查看更多评论)

时事

评论

更多>>
友情链接
电话:0791-6538070、13576281815 传真:0791-6538070 Processed in 0.187 second(s)
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Powered by JEECMS Copyright © 2007-2013 www.jeecms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 pv总量 访客数总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