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员园地备份 > 正文

以改版提高报道质量优化采编流程

发布时间: 2014-07-03 14:13:00   作者:程少华   来源: 84   浏览次数:

 

经济日报社记者部主任兼总编室常务副主任 武力

       

  改版是报纸适应新形势的一种常态性自我调整方法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报纸几乎每年都要进行版面的改进和创新。进入新世纪,尤其是迈进新世纪之后这十多年来,改版对于报纸发展有了全新含义,对于推动报纸发展、增强报纸的市场竞争力也有了新的意义。概括起来讲,改版已经不仅仅是报纸版面和展示方式的变化,而是报纸采编流程和运行体制的改革。《经济日报》版面改革正是以改革版面呈现为手段,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为目标,以优化采编流程为主体的系统工程。

 

版面改革突出区分度

  版面是报纸的脸。报纸新闻报道是通过版面体现出来的。传统新闻学对于版面设计有过各种论述,但平衡和划分区间是一个重要原则。最近30年来,报纸版面设计有很大发展,突破了不少传统“成规”。《经济日报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版面风格,比如线框的运用、浓眉大眼的标题风格等等。在2014年新一轮改版中,我们突出的是版面的区分度,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报要增强“区分度”,要根据各自特点办出特色,避免“千报一面”的要求。

  传统版面讲究平衡,借助版面的“天然”位置,在左上突出头条,在右上突出二条,在这些位置突出重要稿件。我们在改版中首先打破了这种平衡,纵向实行三分法,横向实行两分法。就是说,在纵向上,版面分为头条、视觉中心区和倒头条;在横向上,把版面区间按照6:2的比例,分为左右两个不对称的部分,使版面语言更加重点突出,增强了传播效果。

  这样的版面设计优化了版面区间的价值。过去,只有头条是突出的。现在的区分法,头条、视觉中心和倒头条都成为视觉上的重要区域。这就使编辑有更多发挥的余地,可以在版面上突出更多内容。这种版面设计原则贯穿到《经济日报》的新闻版和专题版上,使报道主题更加鲜明,突出更多应该突出的内容。

 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,在头版的处理中我们也坚持这个原则。特别是我们在中央党报中第一个将报头由左侧挪到了中间位置,从而彻底消除了传统党报的所谓“报眼”位置,倒逼版面设计创新。目前,《经济日报》除重大时政报道报道之外,一般时政新闻都安排到第二要闻版,而把一些重要的经济报道放在头版视觉中心区位置突出处理,既突出经济报道的政策信息,也体现《经济日报》特色。

 

经济形势报道突出针对性

 

  经济形势报道是《经济日报》舆论引导的重要方面,也是最能体现《经济日报》报道特色的内容。这些年来,我们在形势报道方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,比如,提出宏观看形势、中观看思路、微观看做法等报道原则。在2014年的新一轮改版中,形势报道的视角更加对准普通群众,形势报道的要求更加强调专业化。

  形势报道常态化。在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工具发达的舆论环境中,信息碎片化现象严重,受众得到的是零星的、片段的经济信息。及时对形势的总体情况进行报道,是媒体的责任。《经济日报》除了坚持高质量地做好每个季度、每半年和年终的经济形势报道外,在这轮改版中设置多个栏目,对经济形势进行常态化的报道。我们在新闻版面开设“经济形势面对面”、“正本清源理性看”等专栏,结合社会热点和经济形势发展,坚持在日常报道中突出形势宣传。

  形势报道突出针对性。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,我们注重突出针对性,提高宣传报道的有效性。形势报道不是大而化之的论述,也不是数据的堆砌。在今年的形势报道中,我们突出了新闻性和针对性。我们根据当前的新闻热点来设置议题,就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“正本清源”,把报道的着眼点放到“理性看”上,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形势。这个专栏报道中先后刊登《影子银行不是过街老鼠》、《“适度进口”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》、《削减外汇储备不能仓促行事》、《中国经济正在夯实增长基础》等报道,都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“澄清”和解读。结合新闻,从引导“理性看”的角度进行形势报道,使《经济日报》的形势报道更加贴近受众的思想实际,舆论引导更有针对性。

  形成言论评论体系。通过不同体裁和不同形式的言论评论,直接发表对经济形势和经济热点的看法,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。我们在改版工作中给予言论重要位置。除开设“时评”版面,坚持每天推出一个评论版,定期不定期发表评论员文章,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经济问题上,以编辑部文章和“钟经文”署名发表重要评论,阐述编辑部的意见。同时,在头版开设“短评快”专栏,不间断地推出篇幅短小、时效性强、论点鲜明的评论。整个改版设计中,评论成为一个重要体系,包括编辑部文章、评论版、评论员文章、时评、短评等不同体裁,形成《经济日报》引导舆论的重要“方面军”。

 

走转改重在形成机制

 

  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是搞好新闻报道的关键。版面改革既要体现走转改的成果,也要发挥对走转改的“倒逼”机制。我们在2014年新一轮改版中,从版面设置到报道要求,体现走转改的要求。在新闻版开设“来自基层”专栏,集中报道记者在基层走转改的作品。同时,我们在“深化改革进行时”、“转方式调结构”等主题报道中,也以篇幅短小、现场性强的报道来完成,在头版头条和头版视觉中心区,推出有现场、到基层、写作鲜活生动的稿件。

  从去年开始,我们专门推出“深度调研”专版,集中刊发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做法。在2014年改版中,这个版面更加突出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,而且突出从不同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新做法,丰富版面内容。这个版每周一期,介绍重庆的“地票”制度、湖北激励科技人员的具体做法等,各地在改革中涌现出的新做法和新经验成为这个版报道的主体。版面对记者采访提出新要求,所有报道都来自记者的深入调研,记者在调研中增强走转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。

  版面改革对记者的走转改发挥“版面引导”作用,越来越多的记者把走转改作为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,并且把走基层当做观察形势、发现新闻的首要方法,走转改精神正在深入到新闻思维层面。

 

改版设计着眼媒体融合

 

 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,是中央领导同志为中央新闻媒体指明的重要方向,也是中央新闻媒体主动适应全新宣传形势的内在要求,更是传统媒体借助新技术、新手段、新渠道拓展宣传阵地的必然选择。《经济日报》积极推进全媒体发展战略,开拓微博、微信、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,努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、一体发展。在新一轮改版中,我们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、内容建设为根本,整合媒体资源,创新传播方式,开创媒体融合发展新局面。

  我们在采编体制重构中充分考虑报网融合的要求。编辑部实行早、中、晚三班制度,实现24小时采编运营无缝对接,各采编部门值班负责人和编辑均参加值班,保证新闻能及时得到处理,通过网络和微信、微博等传播平台发出。《经济日报》和中国经济网建立稿件交换机制,《经济日报》记者的稿件可以及时便捷地通过中国经济网传播。同时,我们正在加紧进行报网融合的全媒体指挥平台建设。

  大平台思维需要传统媒体在积极布局微博、微信、客户端等平台的同时,还需要牢固树立“多个平台一盘棋”的大局意识。我们要时刻把握各类媒体形态的演变趋势,始终站在最新传播技术的前沿阵地。要始终关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,积极引入资本,研发最新技术,力争打破单一平台的现状。

  媒体融合发展一定要严把内容关,始终坚持新闻精品意识。在融合发展的同时,我们在内容质量上下工夫,力争报道的角度再灵巧一些,报道的文风再亲民一些,报道的手法再多元一些,报道的观点再深刻一些,以优质的新闻产品获得受众持久的支持与关注。

 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,不仅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,而且离不开全媒体人才的培养。媒体融合发展,必须要培养一大批懂趋势、懂技术、懂应用的全媒体人才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一旦明确,全媒体人才就成了这一战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。因此,我们把全媒体人才培养摆在更加重要、优先的位置,根据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,有计划、有步骤、有重点地制定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。我们持续优化媒体当前用人观念和用人机制,创造条件鼓励全媒体人才的涌现和成长。我们充分利用现有采编资源,加快新老媒体从业人员转型,优化现有人才结构。

  (作者为第41期地方党委宣传部部长培训班学员)

我来说两句
评论内容:
验  证  码:
 
(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评论列表
已有 0 条评论(查看更多评论)

时事

评论

更多>>
友情链接
电话:0791-6538070、13576281815 传真:0791-6538070 Processed in 0.141 second(s)
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Powered by JEECMS Copyright © 2007-2013 www.jeecms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 pv总量 访客数总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