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传干部学院 > 学员园地 > 经验交流
聚焦扶志扶智扶精神 催生脱贫致富强动力
2019-03-15 10:30:25    来源:全国宣传干部学院
【字号 】 【打印】  【关闭

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 石线伟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,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。扶贫必扶智,治贫先治愚。贫穷并不可怕,怕的是智力不足、头脑空空,怕的是知识匮乏、精神委顿。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,更要注意富脑袋。近年来,渑池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思想,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聚焦扶志扶智扶精神,通过榜样引领、移风易俗等多项举措,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等、靠、要的思想,持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,变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,取得明显的成效。

深挖细查找“病根”

为解决贫困群众的“精神贫困”问题,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,我们深入开展专题调研,总结梳理出6种常见“贫困病”:一是懒汉型,整日好吃懒做,游手好闲,无所事事,不思进取,得过且过。二是依赖型,整天盼望国家出台好政策、给予好待遇,缺乏主动致富、劳动致富的思想,总想“黄粱美梦”“天上掉馅饼”“一夜暴富”。三是享受型,总想着吃好、穿好、住好,天天“锦罗绸缎”“山珍海味”“高楼大厦”,就是不去劳动、不去创造。四是保守型,存在着守摊、守旧、守成的思想,缺乏拼搏创新精神,没有拼的劲头、闯的干劲,前怕狼后怕虎,畏首畏尾,抓不住创业致富良机。五是贪小型,一些群众看到贫困群众享受到了一些好的政策,比如看病报销比例高、搞种植有补贴、子女上学有补助等,就害起了“红眼病”,争当贫困户;没有当上贫困户,就怨天尤人,对当前脱贫攻坚政策满意度降低,四处上访告状,造成基层不稳定。六是懦弱型,自己虽然很努力、很辛苦,但是家中常常是祸不单行,造成长期入不敷出,越干越穷,导致产生宿命思想,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不足。

对农村贫困群众的“精神贫困”产生的原因有了充分的了解后,我县县委宣传部因“病”施治,对症下药,开出了治疗的“良方”。

政策宣讲抓普及

针对贫困群众对当前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偏低、一些贫困户对自己已经享受的政策说不清楚等问题,专门研究制定了《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扶志扶智工作 开展助力脱贫攻坚“八项行动”的工作方案》《扶贫政策宣传方案》《扶志扶智实施方案》《扶志扶智工作任务分工和工作台账》,构建了分层次、立体式、全方位、全覆盖的宣传格局,确保将每一项扶贫政策都宣传到位,让党的扶贫政策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。

抓普及,确保政策家喻户晓。扎实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、百姓宣讲直通车、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、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,将党的十九大精神、脱贫攻坚基本知识、教育扶贫、金融扶贫、产业扶贫、健康扶贫等相关政策全部纳入宣讲范围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累计开展各类政策宣讲活动440余场次,受教育群众达到30万余人次。在县广播电台、电视台等媒体开辟专栏,集中宣传脱贫攻坚政策、知识,以及脱贫攻坚一线涌现的先进经验和基层典型。组织各部门人员,深入农村、社区、田间地头开展行业扶贫政策宣传,印制发放各种宣传版面、图片、彩页20余万份,手绘脱贫攻坚知识宣传墙6万余平方米。充分发挥帮扶干部的“宣传员”作用,以“口袋书”的形式编印《脱贫攻坚政策汇编》15万余本,让帮扶责任人和扶贫对象之间开展“一对一”专题讲解,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理解度。通过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,在全县形成了高频度、多成次、全覆盖的宣传声势,提高了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思想认识。

强信心,持续增强发展动力。针对老年群体记忆力减退、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脱贫攻坚政策等问题,及时创新宣传方式方法,以“宣讲+”“文艺+”的形式,把大道理说“小”,把大本子讲“薄”,让枯燥的理论话语转化为浅显的百姓话语,让脱贫攻坚政策真正融入人心。精心创作编演小品《杨大叔脱贫》《扶贫风波三部曲》、串烧《精准扶贫满园春》、音乐快板《十九大精神放光芒》等优秀节目进基层巡演,让基层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扶贫政策,激发内生动力,增强了脱贫致富信心。创新开展“快乐星期天”主题活动,通过文艺演出、政策宣传、开展种植技术培训、劳动大比拼、爱心义诊等形式多样、丰富多彩、健康向上、服务群众活动,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、提升群众满意度。目前,已累计举办560场次,受众7万余人次,实现全县236个行政村全覆盖。小品《妈妈的生日》,在全省进行巡回演出。建立宣讲人才库,深入基层开展脱贫攻坚知识宣讲600余场次,受益群众4万余人次。大力实施“党校+产业扶贫培训基地”工程,举办“农民技能培训工程”“一人一年学一技”“双椒一药”技术等培训班127期,受训4万余人次,使1.8万余名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,增强了致富能力。

树典型,发挥榜样引领作用。坚持选树典型、培育典型、推广典型,用典型的精神来感染、鼓舞、激励更多的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、决胜全面小康的火热实践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及时选树脱贫致富先进典型,让先进典型讲好脱贫致富故事,倡导勤劳致富正气。成功推出被评为全国“最美退役军人”“感动中原”十大年度人物的脱贫攻坚重大典型张东堂。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和行业“最美人物”评选活动,制定出台《道德模范管理办法》,设立道德模范关爱基金,对“最美仰韶人”每人一次性奖励1万元,市级道德模范每人每年发放关爱金1200元,县级道德模范每人每年发放关爱金600元,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道德模范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帮扶慰问金。

多措并举抓巩固

要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“精神贫困”问题,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,变输血为造血,需要多措并举,形成合力。

建强主阵地,让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搞起来。随着“城乡一体化”向纵深推进,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发展,“空心村”、留守老人、留守妇女、留守儿童越来越多,留守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常常被忽视。“现在都是新媒体时代,人人都抱着手机,谁还参加村里的活动?”“现在村里的人这么少,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在建文化广场,太浪费了。”这些错误思想在一些基层干部中还占有很大市场。为进一步巩固基层意识形态,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,让基层群众活动有场地、展示有平台,在建成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、乡(镇)文化服务站的基础上,先后投入1700余万元,按照“七个一”标准,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,为广大基层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专属场所。加大建设力度,整合现有资源,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。现在村里每天都会搞一些广场舞、吹拉弹唱、下棋等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,老百姓农闲的时候有地方去了,又恢复了农村原来热闹的景象。

评选文明户,让贫困群众的创业激情热起来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注重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相结合,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,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、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。为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,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,结合实际,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“十星级文明户”评选工作。本着“跳起来摘桃子”“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重”的原则,每颗星都提有具体的标准,既不脱离实际、拔高标准,又不降低标准、影响成色,评选的“十颗星”分别为爱党爱国星、遵规守法星、诚实守信星、勤劳致富星、环境卫生星、孝老爱亲星、助人为乐星、科教文化星、移风易俗星、志愿服务星,其中,前五颗星为农户必须争创的基础星。为激励全县农村群众积极争创“十星级文明户”,制定了8条项激励政策:对评选出的“十星级文明户”由县文明办授予荣誉证书,每户奖励1000元;在金融方面提高信用等级、增加贷款额度;在就医方面,家庭成员在县级医院看病,免除门诊挂号费,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住院除国家规定报销外,自费部分县级医院、乡镇卫生院各再减免10%、20%。同时,还可享受在县内景区旅游免门票、县城内免费乘坐公交车60人次、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可在县内公立学校择校就读、优先被推荐为县级以上“道德模范”候选人、“文明家庭”候选家庭、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任为护林员等。通过“十星级文明户”的评选,达到了让“勤劳致富光荣 懒惰贫穷可耻”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,落实到行动上,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感恩奋进、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。积极发挥“爱心积分”制度作用,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、庭院环境优美、积极发展产业、脱贫成效显著的贫困户按标准给予爱心积分奖励,贫困户可到当地“爱心超市”领取相应生活用品,不仅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,更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、热心公益事业的文明程度。

树立新风尚,让移风易俗的新风正气浓起来。“农村不少单身汉,成家立业真困难。结婚彩礼十几万,其他花费还不算。父母围着农田转,提起娶媳心发颤……”一首婚配彩礼顺口溜,折射出了当下部分农村结婚难的现状。在农村,天价彩礼成了农村群众返贫的主要原因,“一门亲事掏空一个家庭”的现象时有发生,日渐攀升的彩礼,不仅成了村民们的心头患,也让基层干部们大伤脑筋。为引导村民自觉移风易俗,摒弃高额彩礼的陈规陋习,走向乡风文明的新时代,积极探索出一条推行“一约四会”制度:村规民约、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村民议事会、禁毒禁赌会。建立健全惩戒机制,对违反“一约四会”,要高价彩礼、厚葬薄养、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、好吃懒做等行为一律上“黑榜”,接受道德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的训诫。深入推进《道德讲堂》进基层,大力开展“好媳妇、好婆婆、好儿女、好邻里”评选,着力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近年来,共开展《道德讲堂》进基层活动980余期,受教育群众达10万余人,评选“好媳妇、好婆婆、好儿女、好邻里”53次2110余人,有力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养成。开展“舞台艺术送农民”“政府采购百场戏”60余场,送戏下乡708场、舞蹈培训进基层75场,送图书下乡2万余册,公益电影进贫困村19424场,受益群众20万余人次,满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,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。

久久为功抓长远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只要有信心,黄土变成金。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,树立脱贫致富、加快发展的信心,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坚持苦干实干,就一定能改变面貌。

抓提升,夯实精神扶贫基层基础。当前,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、攻城拔寨的关键期,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,必须进一步提升精神扶贫成效,着力在扶志、扶智上下真功、出实招,切实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、行动起来,引导他们牢固树立“宁愿苦干、不愿苦熬”的观念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努力实现自己的致富梦、小康梦。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,加强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的沟通交流,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政策知晓度和满意度。要持续深化“十星级文明户”评选工作,通过动态化管理,常态化引导,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见贤思齐、共奔小的内生动力,争当“十星级文明户”,真正让勤劳致富、艰苦创业成为一种行动自觉。要管好用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志愿者服务中心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,鼓励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广泛参与,在参与中跟上时代步伐、提振发展信心、激发创业热情。

建机制,为精神扶贫提供制度保障。制度带有全局性、稳定性,管根本、管长远。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,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、困中之困,都是难啃的硬骨头,任务更加艰巨繁重,要咬定目标不放松,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、饱满的热情、旺盛的干劲,严格按照《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》《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扶志扶智工作 开展助力脱贫攻坚“八项行动”的工作方案》等制度要求,挂图作战,倒排工期,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逐一进行落实。少数人靠觉悟,多数人靠制度。制度既是成果的体现,又是巩固成果的保障,进一步健全完善精神扶贫相关体制机制,用制度的形式进行固化,把制度建设贯穿精神扶贫始终,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,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。

强宣传,为精神扶贫提供渑池经验。积极谋划、主动作为,围绕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、先进典型等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,全面展示全县上下干部群众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具体实践,生动讲述渑池人民守正创新、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。2016年以来,累计在上三级主流媒体刊发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报道3000余篇(件)。其中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分别以“河南渑池:精准施策促脱贫”“河南:提高医药报销比例 缓解看病难”“‘最美退役军人’发布会”等为题,对渑池产业扶贫、健康扶贫和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张东堂进行了重点报道。

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,正是最吃劲的时候,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“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总要求,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,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,持续加大精神扶贫力度,让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坚定、激情更高涨、干劲更充足。

(作者系第18期新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培训班学员)

(责任编辑:乔如正)
中共中央宣传部部史展